PP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PP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农村学校撤并如何走出两难境地

发布时间:2020-07-13 21:21:19 阅读: 来源:PP厂家

网上舆情要览:既然农村学校撤并改革是教育机构主导的,所产生的问题财政机构也能够化解,那就需要不同的公共机构配合起来,把改革中的问题尽早解决,更好地推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公平化,免得好端端的改革变成了弊病。

新闻背景:

地处深山腹地的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浙江缙云县大洋镇上唯一的中学,也是一所教学质量不错的中学――大洋学校初中部近日将被撤并,数百学生需去60里以外的乡镇求学,村民情急之下,拦下一辆该县新闻采访车,集体下跪,哭求记者为民请命。

撤并理由,当地教育局说,一是原初中部规模偏小;二是撤并后,大洋学校将有空间为小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三是将利用空余校舍为大洋镇建一所省二级标准的公办幼儿园。但是农民一百个不理解,他们说,一是孩子上学远,安全隐患多;二是担心教育质量;三是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四是不放心孩子住校,读初中的孩子正长身体,离开父母,谁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负责?五是感情上难以接受,当年建校,村民自愿捐出良田50多亩,拆住房5间、挖祖坟30多穴,就是希望能在家门口让孩子就近入学。(新华网7月22日)

网言网语:

网友:以前我们1-3年级就在村里上,家里都不要操心,4-6年级到隔壁村的中心小学上,也就1.5公里,自己都可以骑单车。初中才到镇里,距离5公里左右吧,现在并校并的幼儿园都要到镇里,家里要专门安排一个人接送。真不知道这是进化还是退化??

网友:教育的性质在于育人的人,以及家和社会。学校并校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教育好学生,还是为了抓学校的质量呢?

网友:到处都在撤并。国家实行九年免费教育,实际上,因学校撤并,多数边远山区的农村孩子并没因此而受益,家庭教育费用支出反而增加好几倍,其中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等支出,令一些家庭难以承受,相当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因此放弃学业。

网友:现在农村的小学校大部分都合并了,那些在镇里的还好,如果是住在偏远农村的孩子,而家庭经济又困难的孩子,他们要读书那困难是可想而知。

媒体论道:

村里没有了学校,就像家里没了孩子

读到一篇题为《万名农村学生进城集中读书》的新闻报道,表扬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探索“小财力”办“大教育”。这个区从2009年开始提出了“学生进城,医生下乡,农民入校”的教育布局思路,撤并大量初中、小学,让学生到城市寄宿就读,稿子里写道:“这一政策已经惠及1.1万名农村学生”,而且进城就读学生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最近几天发生在浙江缙云县大洋镇的事。

在当地学校今年的布局调整中,刚落成不久的大洋镇中心学校被纳入撤销对象,村民们很不满意。因为这个镇上,仅初中就有多达四五百适龄学童需要去三四十公里以外的乡镇求学。记者前去采访时,采访车刚开到现场,就被村民拦住,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百多名村民下跪,希望大家帮忙,让这里的孩子能在家门口念书。

前去采访的记者拍下了村民下跪的场面。白发老者,为了晚辈能在家门口念书,不顾体弱跪倒一片。照片发到论坛和微博上之后,引来上万转发,呼吁教育部门关注。

随后,缙云县教育局发布了相关情况的说明和撤并原因。从情况说明中得知,大洋镇学校共有初中9个班477名学生,小学12个班653名学生。如此大的学校,为什么要让1100多名学生到几十公里之外去上学,而不是多派教师、修整教室、解决每个班学生过多的问题?

再来看千里之外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教育局撤并学校的理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校布点多,但空置率高,农村孩子大量进城读小学、初中;农村学校教师配备难、培训难;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配置率低,教学效率低。

这样的解释,不禁让人心存疑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设立的面向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特岗教师,不都要求到基层一线去吗?国家培养的免费师范生,不也是明确要到基层工作吗?难道农村学校不是基层,只有大规模的、硬件都极好的乡镇中心学校以上的才叫基层?

从一东一西两个乡村学校的遭遇不难看出:不管学生多还是学生少,教育部门认定资源集中就能办好学校。实际情况如此吗?结果又会是什么?农村孩子都集中读书,果真是他们和父母所愿吗?

我6月底随中国计算机学会到山西吕梁教育扶贫,看到许多农村家庭因为农村中小学撤并而被迫举家搬迁,带孩子在乡镇或县城边缘租住,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又没有一技之长,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但仍有相当多的家庭因学致贫。

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我看到过74岁的老人带着孙子孙女,在几千人口的小镇上一个月花60元租破窑洞住,因为20公里以外的他们的村庄里没有了小学。孩子的父母要留在村里耕种几亩薄地,卖玉米和土豆的几千块钱收入,供祖孙三人在镇上每月租房、吃饭。为补贴家用,74岁的老人每天捡拾垃圾。也是在这个县,几个上初中的男孩子,花100元在县城边上,租了一口脏乱不堪、昏暗的破窑洞,因为他们生活的村子附近没有了学校。

中国计算机学会在这一地区的教育扶贫持续了十多年,最初,由遍布全国的会员捐款20多万元,在某县的一个村子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可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这所小学目前已经成了村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看到自己捐建的学校落得如此下场,学会的成员们很是失落。村里一位老农的话更让他们伤感:村里没了学校,就像家里没了孩子。

2006年,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当时出台的相关意见中,明确规定:“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布局和建设。对于低学龄儿童上学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的,要保留、改建一批小学或教学点。”之后,多次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

那么,在基层具体落实时,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否真的是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商榷?

在许多农村地区,撤并学校与大量建寄宿制学校同步,六七岁的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据粗略统计,中国有3000万留守儿童,这是他们的父辈为了生计无奈的选择。而因家门口无学可上,让大量农村家庭无奈选择寄宿制,是不是在人为制造另一种反向的、与孩子分离的“留守父母”?( 中国青年报)

赤峰定制职业装

本溪西服制作

黄石职业装订制